近日,成都高新區“謝世君·蘇聰麗”政治名師工作室參加了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家庭·社會·法治》地方教材網絡教研活動,為工作室研究再添新成果。
工作室成立兩年來,以“大概念教學”為研究方向,組織成員學習、探索、實踐適合中學政治的“大概念”教學途徑與方法,并多次以課例、論文、講座等形式在國家、省、市、區各級平臺進行展示與研討,受到了專家、老師們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受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委托,工作室成員余玲芳和田媛兩位老師共同承擔本次網絡教研活動。來自成都高新大源學校的田媛老師以“依托大概念下的深度學習”為教學設計出發點,選取初中《家庭·社會·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逐夢興川》為課題,與工作室成員精心打磨,形成視頻課例進行展播。課堂利用學生調查視頻為切入口展現四川發展新成就。同時透過“岫云村”和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融入道德與法治、地理、歷史三學科背景知識,帶領學生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問題”的思想理念落實到課堂中,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生成。最后以學生的“2035自畫像”與社區調查視頻首尾呼應結束課程。本課立足于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大背景下,帶領學生逐層分析了解逐夢與興川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共同推動四川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引導學生將個人夢、四川夢、中國夢融會貫通,在實踐中為國家和家鄉發展貢獻青年人的力量,直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視頻結束后,作為本次地方教材編委會與工作室成員的成都市中和中學余玲芳老師作題為《基于大概念教學的社會部分教材使用探究》的講座分享。余老師從教材《指導綱要》入手,明確教材是一門以貼近學生實際、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為主線的綜合性地方課程。依照《逐夢興川》為例講解社會部分教材使用的可借鑒性方法。余老師指出:“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學科融通,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加強教學研究,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全過程。”同時余老師依托大概念教學,從設計整體性、利用KUD模式使學習目標清晰化、堅持“以終為始”、追求“教學評”一體化和基于問題情境使學科活動深刻化等方面全面解析課程設計過程。最后提出對社會部分教材使用的五點思考結束講座。
成都高新區“謝世君·蘇聰麗”政治名師工作室秉承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推出一系列可復制的研究成果。今后工作室將會繼續努力,期待進一步為學科教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陳海燕)
成都高新區“謝世君·蘇聰麗”政治名師工作室,承擔四川省地方課程教材,網絡教研